/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班级管理

论转化问题学生的技能

来源:郑州一中国际航空港实验学校  发布时间:2015-11-30

所谓“问题学生”,是指在心理素质、学习态度和成绩或道德品质等方面存在某些问题,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。“问题学生”的转化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,及时有效地转化“问题学生”,是关系到学生个体生命发展、甚至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。因此,转化“问题学生”的技能,从来都是衡量教师技能的极重要的尺度之一。转化“问题学生”必须要摸清情况,分析原因,找准症结,对症下药。

一、转化前的全面了解

(一)、了解问题学生的所长所短

转化“问题学生”的前提是先了解他们。没有准确全面的了解,就没有有的放失的转化。不论属于何种类型的“问题学生”,他们都绝非一无是处。他们的心灵也许受到创伤,他们的天赋或许没有得到充分发挥,但是他们仍然向往真善美,他们渴望自己有所进步,渴望周围环境对他们的注意和尊重,这也是问题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。

了解即要从宏观上熟悉学生整体的发展状况,又要从微观上把握学生个体的鲜明特征。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,因其所处的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复杂的社会背景,使他们形成了与以往中小学生显著不同的个性特点。较突出的是:唯我独尊心理承受技能和自理、自强能力较差,这种消极的个性心理特征,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行为自由散漫,责任意识、集体主义意识淡薄,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明显,易任性、自私、讲哥们义气、讲面子、性格暴躁。

还要了解问题学生的个性差异。一般说来,学习成绩差、纪律观念淡薄、道德行为不良这样的“综合病症”很难出现在同一学生身上,有的学习成绩差,但纪律观念较强;有的自由散漫,但无不良道德行为;有的道德行为不端而学习技能较强;还有的对文化知识的接受技能较差,但在体、音、美方面富有天赋;有的学生对文史不感兴趣却偏爱数理化。教师对此有全面准确的了解,以求在转化过程中扬长避短。

(二)、了解问题学生的生存环境

1、学生的生存环境主要包括:家庭、班级和交往环境。

了解家庭环境,可以把握问题学生在家庭受教育情况及在家中的地位,有些学生在校内外犯错误,却在家中得到呵护,有些学生在班级孤独,在家庭也不受欢迎,对这类学生,教师尤应注意,免得加剧其自暴自弃,甚至铤而走险心理的产生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家庭对其性格道德品质、理想情操的形成,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。独生子女独立性差,依赖思想严重,养成了懒惰、冷漠不良性格。有些子女“隔代教育”使孩子养成了懒惰、偏执、狭隘等不良性格。单亲家庭的学生缺少父爱和母爱,使这些学生养成了孤僻、脆弱等不良性格

2、了解班级环境。

班级整体素质好班风正,“问题学生”可能会近朱者赤,转化工作相对较易开展,班级整体素质不高,班风较差,“问题学生”可能会近墨而黑,转化难度增大。因此,了解班级环境,有助于做好转化工作。

3、了解交往环境

通常情况下,“问题学生”总是愿意与他本人基本状况相似的学生交往,相互沟通,精神上的彼此安慰。“问题学生”的这总交往环境增加了转化难度。尤其是他们犯错误之后,更希望在其盟友中寻求理解、支持与安慰,而不愿与家长和教师沟通,不愿接受家长和教师的正面教育。因此,在转化过程中,教师要尽可能采取适宜的方法,限制“问题学生”之间的交往,如果发现他们与不良社会青年甚至黑社会势力交往,则需与家长、学校配合采取有效措施,切断其联系,以防同恶相济。

二、转化中的关怀尊重

真诚的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,缺乏爱的教育注定是要失败的,因为每个

生都有一颗自尊、好强、向善、向上之心,心理学表明,只有心心相印,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,师生之间不会存在鸿沟,才容易摩擦出理解信任的火花。

“问题学生”也有闪光之处,后进,通常只是因为其某一方面的缺点比较明显,由于周围的偏见和冷眼,他们心理往往显得封闭与孤独,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上课发言、提问及与老师同学交往的勇气都没有;他们对周围人的言行十分敏感,有时甚至把他人善意的夸奖也视为恶意的嘲讽;他们时常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,过低地估计了自己在班集体的地位和自己的能力。对这类学生教师要更多地给予理解尊重、指点帮助,激发他们的自我肯定意识,使之形成应有的轻松愉悦的心境,进而消除了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恐惧与敌意,积极主动地走近父母、老师和同学,并且自觉接受他们的帮助教育,逐步走出自我封闭,取得进步。我们要伸出热情的手,敞开宽广温暖的胸怀,捧出一颗温暖的心,给他们以更多的帮助、关怀和鼓励,真正享受到与其他优秀同学一样的变化。

三、转化中的动之以情

实践证明,教师的关注期望之情,尊重爱护之心,对问题学生最具感染力。情感是师生之间交流的思想纽带,师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把钥匙,只有师生关系融洽,学生才能向教师敞开心灵的窗户,推心置腹地谈思想,吐露内心的秘密。教师只有掌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,才能有的放失地进行教育对差生,尤其要“爱”字当先。

(一)、谈话语调要有情

与“问题学生”谈话,切忌大喊大叫,而应“语调激昂柔和总关情”教师“情”到,才能引发学生心动,对性格内向者,要有循循善诱的温和之情;对性情暴躁者,要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期盼之情,而对于自卑孤独的学生,则应表现出高度的关切之情。

(二)、谈话内容要含情

谈话内容含情,才能打动人心,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:“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儿童”。列宁说过:“没有人的感情,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”。心理学揭示的规律也告诉我们:愉悦的情感体验可使学生感知敏锐,思想活跃,积极向上;相反消极的情感体验,会使学生从中感到社会的否定和排斥,有时会自暴自弃、消极悲观、不思进取。尤其是在说理教育时,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,以情讲理,以情感人,清理交融,不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,使学生在获得道德认识的同时,充分享受参与学习活动的愉快和满足,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,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。

四、转化中的晓之以理

转化“问题学生”重在以理服人。“问题学生”的主要“问题”常常表现在不明事理、明而不为(明知正确却不做)或明而不改(明知错误却不改正),对这样的学生,只能通过耐心细致甚至反复长期的说服教育来促其转化,这就要求教师提高晓之以理的说服技能。

(一)、说理要透

对“问题学生’的说服教育不能简单从事,要把道理讲深讲透,使学生心悦诚服。

(二)、说理要真

这个真一是客观正确;二是设身处地。用自己的认识去影响和纠正学生的认识;三是要联系实际,晓知以利害,让学生听得真切,想得明白。

(三)、说理要勤

转化“问题学生”仅靠一两次谈话是难以奏效的。取得进步时说理勤可使他们进一步使其感受到老师的善意和真情,感受到老师的意志和耐心,从而使“问题学生”知错不改的“铁心”在老师一次次耐心疏导的“文火”中得以“炖化”。

五、转化中的导之以行

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最终是为了导之以行。只有“问题学生”的行为发生根本性转变,才算完成了转化任务。然而事实告诉我们“问题学生”的行为矫正,常常比他们思想认识的提高要困难得多,并且不断出现反复,这就要求教师在矫正“问题学生”的行为方面,即要耐心周到,又要有“出现反复”的心理准备和“防止反复”的具体步骤,有不达目的不放弃的坚持力、持久力。切忌急于求成甚至一曝十寒,否则会使转化工作前功尽弃。

总之,“问题学生”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细致工作,但只要我们有决心、有信心,坚持不懈的工作,多启发他们觉悟和发展他们的智力水平上下功夫,不断探索和总结对“问题学生”的转化方法,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水平、教学质量。才能有效地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。

上一篇:遇到这样的学生,老师该怎么办?

下一篇:三十个管理班级行为的好方法


联系方式:371-86217733(教务处) 0371-86210122(办公室) 企业邮箱:zzyzgqshiyan@126.com 地址:郑州航空区新港大道与新港八路交叉口向东100米路北

Copyright @2015 http://www.xinsu360.cn All rights reserved

版权所有 郑州一中国际航空港实验学校